5/24 (Day 12)

退房後就去廣場找包車去聖谷的西線: Moray梯田、Maras鹽田、Chinchero教堂, 然後再回庫斯科。第一個不太會說英文, 所以就放棄; 第二個會說英文, 開價S/.180, 我們就搖搖頭走了, 但不知是否太早還是平日之故, 廣場上並沒太多包車業者可供比較, 我們繞了廣場一圈又遇到「霸貝」(180) 的那位, 他自己有降價, 一番廝殺後就以S/.120成交 (沒解說但含等待時間)。只見他拿手機"摳"人, 然後就要我們上車, 載我們去某處, 因此想也知道司機當然不是他; 見到真正的「司機」後, 「霸貝」掮客又說之後會載我們到「羊駝寶寶工廠」?? 我一聽是個購物地就直說「no quiero」, 司機立刻從善如流不讓「霸貝」繼續說個不停, 我心想這司機雖然不諳英文但也真是個老實人IMG_6294.jpg 司機的車也是「頭又大」

司機先載我們去Moray梯田, 沿途風光明媚, 但路途真是遙遠而且偏僻, 看來遊客們只有包車或參加旅行團才有交通工具到達此地; 看梯田可用BT套票, 不需額外付費。IMG_6268.jpg

根據網路資料: Moray印加遺址的梯田並非依山而建, 是由3個圓形梯田所組成, 每個皆低於周圍平地像碗公一樣, 但又呈同心圓似露天劇場般的設計, 真是宏偉。最大的梯田的深度高達150m, 每一層的梯面相差攝氏0.5度, 而最高跟最低的梯階, 其溫度可以相差到15度, 因此可以種植不同的作物, 所以這裡一直被學者認為是印加人的「農業實驗場」。另外, 梯田的「排水系統」也是一個很大的特點, 有學者認為這裏地質應該是多孔性岩層, 因此雨水可以迅速被排入地底下, 所以相傳下再多的雨都不會把最底部的梯田淹沒。

很可惜東側有部分在2010年倒塌了, 但是到現在還沒修復好, 所以目前仍是簡單支撐而已。這次時間不夠沒有走進碗裡一探究竟, 真是可惜。 IMG_6283.jpg 最大的梯田

 IMG_6276.jpg 倒塌部分還在支撐中

 IMG_6270.jpg 鋸齒狀的那個是階梯

 IMG_6272.jpg 中梯田IMG_6271.jpg 小梯田 IMG_6291.jpg 不知名的植物

這位司機人很好, 離開後還會載我們去moray鎮上拍照。IMG_7669.jpg

快到鹽田入口時, 司機還特意停車讓我們從高處俯瞰並拍鹽田全景, 據說這裡有將近3千個鹽田, 一覽無遺的真是壯觀。參觀鹽田不使用BT套票, 需另付S/.10。IMG_6311.jpg IMG_6310.jpg 門票S/.10

根據網路資料: Salinas de Maras (Maras 鹽田) 位在Qaqawiñay山的山坡上, 由於這裏的Qoripujio泉蘊藏豐富的鹽份, 所以13~14世紀的印加時代就開始發展鹽田來取鹽。但為何泉水的鹽分會源源不絕? 地質學家認為這裏曾是海洋, 但因數百萬年前地球造山運動將山隆起, 這些原是海洋的土地經過太陽不斷蒸發, 因而形成石鹽礦床, 所以是高鹽分泉水的源頭。 

在旱季開始後 (5~11月), 依山勢將泉水分流至這些梯階式的方格窪地, 注滿每格窪地後就斷開各水流, 讓太陽開始曝曬, 進而蒸發水分而留下鹽結晶。現在的鹽田是由這裡的社區人民擁有及打理, 鹽田的大小是根據家庭成員的多寡; 新手加入時會被培訓並被安排去管理較遠的鹽池。鹽田比比相鄰, 如何每個都能豐收就必須靠各鹽田主人之間的密切合作。

買完門票後, 入口需往下走, 穿過商店街才會看到壯觀的鹽田。從遠處看感覺水質很混濁, 其實是土質含鐵量高的原因, 泉水本身可是非常清澈的; 我沾了水嚐一口, 嗯, 果然是鹹的! 有些窪地已成白色代表快進入採收期; 有的仍是混濁的紅水代表才剛注入新泉。IMG_6314.jpg IMG_4501.jpg 水可是很清澈的 IMG_6321.jpg IMG_6325.jpg 遊客可進去鹽田小徑 IMG_4509.jpg 結晶了  IMG_7664.jpg

IMG_4513.jpg IMG_7665.jpg 這田開始採收了

不免俗的我在這裡也買了鹽包, 不只白鹽, 還有其他辛香料口味的鹽; 我煎牛排拿來沾鹽真的很好吃。當然鹽包也是可以殺價的, 就看各家本領了。

接下來就是去Chinchero (琴切羅), 此地海拔3762m, 比庫斯科高, 距離庫斯科約30公里處。相傳這裡是彩虹 (K'urchi) 的神話發源地, 因為雨季時下過雨常會出現彩虹 (謎之音: 這, 這不是廢話嗎?.......) , 因此印加人敬畏它如神, 在庫斯科的太陽神殿還有彩虹神廟呢!!

根據網路資料: Chinchero的名字來源於Quechua語 「sinchi」二字, 它的意思是 "勇敢的人"。印加第十代王Tu'pac Yupanqui (圖帕克尤潘基) 將Chinchero當作是他的度假村, 所以在此興建宮殿 (如廟宇)及農業建設 (如梯田), 聽說這裡的土壤是聖谷地區中最肥沃之一, 因此可以種植馬鈴薯、藜麥和蠶豆等。但後來他卻被自己其中一個老婆 “Chiqui Ocllo”給毒死........, 死於Chichero。此處印加廟宇亦逃不掉後來者西班牙殖民荼毒的命運, 地基留存下來但上面被拆掉蓋成天主教的教堂, 教堂外部雖是漆成白色的土坏, 但內部從天花板到牆壁都是美麗的壁畫和油畫裝飾。

我們沿著石頭步道上走, 結果找不到教堂, 看到一位大媽時我想問路, 但我說了「¿Do'nde esta'.....?」的西文後卻忘記西文的教堂怎麼說, 因此學神父從頭到腹部外加左右方向比了個十字架給大媽看, 大媽愣了一下就知道我要找什麼了, 比了旁邊的階梯, 我頓時覺得大媽好善解人意喔!! 好不容易找到了教堂, 但今天教堂外圍的攤販不知是休息還是躲毛毛雨去了, 東西都蓋上帆布就不見人影, 感覺真是空蕩蕩。IMG_6341 (1).jpg 印加地基

Chinchero這裏也有週日市集, 只是我們來的是平日所以無緣見到。但還好是平日, 因為我們到此地時已經中午12點多, 著名的教堂中午會關門休息一小時, 13點才開放 (週一到週六), 所以我們可以隨意逛逛再回來; 若是週日的話, 可能就要趕13點前進去教堂, 要不然就要耗到15點才能進去參觀了IMG_7675.jpg 教堂開放時間 

  往教堂後面方向走就會看到一些印加石牆遺跡及梯田, 仍然保持的很好。 IMG_6356 (1).jpg   IMG_7678.jpg IMG_6373 (1).jpg IMG_6376.jpg IMG_6375 (1).jpg IMG_6360 (1).jpg IMG_6372.jpg 梯田 IMG_6378.jpg 石頭之間仍然毫無縫隙

 IMG_6384.jpg 

接著走回教堂等待13點開門, 有一位老阿輩也跟著我們坐在門口等。教堂大門上就有壁畫, 有找到一些關於這壁畫的網路資料: 貴族Mateo Garci'a Pumacahua (Chinchero首領), 在1781年擊敗了Tu'pac Amaru II (圖帕克阿馬魯二世, 自稱是圖帕克阿馬魯的後裔, 是反抗西班牙的土著起義的領導者, 後來被五馬分屍而死) 後, 將此勝利事件畫在教堂門口:  中間是蒙特塞拉特聖母 (the Monserrat Virgin), 她的右邊是遊行象徵慶祝勝利; 左邊是混亂代表圖帕克阿馬魯二世戰鬥的失敗。而兩個生物的鬥爭: 獅子(或豹) 咬住 綠蛇(或龍)的脖子, 代表Pumacahua (獅/豹) 的勝利與Tu'pac Amaru II (蛇/龍) 的戰敗, 因為這2個生物剛好是兩隊的軍隊徽紋。但壁畫真的年久失修, 好多都看不清楚了, 真是殘念!! IMG_6389.jpg IMG_6388.jpg IMG_6385.jpg IMG_6390.jpg 

13點一到, 那位老阿輩也站起身來, 慢慢拿出鑰匙開大門, 原來阿輩是管理員啊, 矮油早說嘛 還有, 教堂內部是不給拍的, 所以到現在幾乎也快沒印象了看完速速回到車上, 司機飛快地送我們到庫斯科廣場; 我還多給他S/.5小費, 以茲感謝讓他多等我們看教堂的時間。就這樣, 我們結束馬丘比丘和聖谷東西線的行程, 安全回到庫斯科了。

先回到原先那家旅社check-in放下東西休息一下, 再次check-in時就不用再寫資料; 沒想到這次旅社給我們2人一間大房間, 科科真是賺到了IMG_7667.jpg

S對大教堂不感興趣, 因此我們就分道揚鑣了, 我跟老羊逛了3個教堂而已: La Catedral (大教堂)、Compñia de Jes'us (耶穌會教堂)、La Merced , 最後去菜市場。IMG_7682.jpg 3個教堂的門票

La Catedral (Cathedral大教堂) 
這個面對廣場的庫斯科大教堂, 是遊客必訪之地。原先印加人在此地建造了一個名叫 "Kiswarkancha"的神廟給創世之神Wiracochan (維拉科恰), 結果西班牙殖民時拆了它、在地基上重新建造了教會式的教堂; 西元1559年時開始建造, 許多石材取自於附近的Saqsayhuaman (薩克塞華漫)花了將近100年才完工, 融合了印加和西洋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有旅遊書提醒: 進入室內時, 可留意門上雕刻的豹頭, 這是印加工人在建造大教堂上加入的, 豹在印加文化是代表人間 (可惜我完全漏掉了)。

教堂內有眾多庫斯科畫派的油畫, 最有名的就是Marcos Zapata所繪的耶穌和門徒一起吃烤天竺鼠的「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 話說看到這幅畫時還真是興奮, 不過那隻鼠還真的是畫得烏漆媽黑的。另外, 教堂內還有不能錯過的亮點: 

  • 祭壇: 大教堂有2個祭壇, 主祭壇重達300頓, 用銀打造。但在後面出口附近的舊祭壇也很大, 看起來也是銀的。
  • 瑪莉亞安哥拉鐘 (Maria Agola Bell): 這是南美洲最大的鐘, 高2.15m, 重約5980公斤。聽說鐘聲宏亮, 遠在40公里遠就可以聽到。(謎之音: 那有什麼了不起? 我媽媽說中國的萬里長城從外太空就可以看得到喔!) (我: 喂, 你這媽寶在豪小什麼啦?)  不過, 能不能上去看這我倒是沒注意
  • 黑基督: 因為材質較油, 被教堂蠟燭燻久了就變成黑的了, 而祂身上行頭聽說價值不菲, 有純金皇冠跟寶石指甲等。另外, 聽說1650年的大地震期間, 驚恐的民眾拿黑基督遊行, 結果地震就停止了, 所以祂也是「Lord of the Earthquakes」(地震之神)。每年復活節聖週的星期一, 黑基督會出巡市內各地。 IMG_5640.jpg 
 

Compñia de Jes'us (耶穌會教堂) 
在大教堂斜對面, 有華麗的巴洛克建築風的耶穌會教堂,  是建在印加王Wayna Qhapaq (西班牙拼音: Huyna Ca'pac) 的皇宮遺址上, Wayna Qhapaq 算是西班牙人入侵前最後一個印加王。而它也在1650年的大地震中震毀, 現在看到的教堂就是花了18年, 在1668年重新翻修而成的。根據網路資料, 當初建蓋時由於它的財富與華麗超過了同一廣場內的大教堂, 因此引起大教堂主教的不滿, 一狀告到當時的教宗保羅三世; 不過等到教宗挺主教的「聖旨」回傳到庫斯科的時候, 人家耶穌會教堂早已蓋好了。 

另外, 旅遊書也提醒進入室內後, 有一幅畫可以留意一下, 描繪西班牙貴族 Don Martin Garcia de Loyola和印加公主Beatriz Clara Coya的婚姻 (她是Tu'pac Amaru的 大姪女), 不過我因為看過太多的油畫, 現在卻怎麼也想不起來是否有看到........(我到底看了什麼啊我?)。IMG_5649.jpg

耶穌會教堂可以上去二樓俯瞰廣場風景, 之後就跑去La Merced教堂了。 IMG_6410.jpg IMG_6411.jpg IMG_6412.jpg

La Merced教堂是在Plaza Espinar(皮納爾廣場) 內, 先在這邊拍一些照。 IMG_6400.jpg 好酷的蛇頭

 IMG_6401.jpg 紀念Juan Zubiaga的雕像 

La Merced (梅賽德教堂)
這教堂的入口是在左手邊的修道院鐵門進去, 它是庫斯科第三個重要的殖民教堂, 也都在1650年的地震中震毀再重蓋。當中最有名的寶物就是純金聖體匣 (gold monstrance) , 高1.2m, 重22公斤; 用1518顆鑽石及615顆珍珠及數十顆寶石 (紅寶石、黃寶石、祖母綠)及一顆雕成美人魚的大珍珠。這個若是怪盜亞森羅蘋看到, 大概晚上就會來偷走了IMG_6421.jpg IMG_6422.jpg 入口在左手邊的鐵門  IMG_6419.jpg 工人在門口施工所以剛好拍到內部

 IMG_6427.jpg 庭院迴廊  IMG_6428.jpg 庭院壁畫

離開這裡就去「Mercado San Pedro」市場, 離主廣場不遠; 途中經過了2個教堂, 想說因為看了太多教堂了, 所以走過路過乾脆就錯過。看到這個炸物, 忍不住買了一包吃 (S/.2), 結果「嚕呷嚕ㄙㄨㄚˋ嘴」, 吃起來口感很像甜甜圈喔, 只不過它是直的, 還灑糖粉。

IMG_6442.jpg 觀光街車 IMG_6443.jpg 拱門   IMG_6445.jpg IMG_7684.jpg 錯過的2教堂 IMG_7668.jpg IMG_6471.jpg 市場附近的教堂 

因為已經到了吃飯時間, 所以乾脆就在這裡覓食, 結果看來看去只有中國餐館比較便宜且合胃口, 所以各叫一盤炒飯。結果我的炒飯端來時, 我光是用看的就飽了, 整盤的蛋炒飯就好像斗笠一樣大, 連我的頭應該還戴得下。冰友啊,  要記得秘魯餐食的份量都很大, 想公家吃的人點一份就可以了嘿。IMG_6472.jpg

明天就要離開庫斯科搭飛機去利馬了, 整段旅程算快接近尾聲了, 嗚, 好捨不得喔....... 。

arrow
arrow

    アリス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